全国免费咨询电话19955787168
工程机械之都湖南60年工业发展艰苦历程
作者:更新:2009/10/11 15:36:21已有: 人关注

有着工程机械之都美称的湖南,工业发展一路坎坷,但也造就了非凡的成绩,成为全国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回首湖南工业60年,在沉默斑驳然而孔武有力的工业变迁中,湖南工业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工业肇始于1865年,湖南人曾国藩与他的学生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也成为后来持续三十年、旨在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发端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虽然中国近代工业由湘人首创,但是湖南近代工业真正起步却是甲午战后,这与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已经相隔三十年。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5年),巡抚陈宝箴主湘,积极从事维新事业,成立矿务总局,试办水口山、锡矿山、平江金矿局。湖南的近代工业由此起步,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湖南一度成为甲午战后“建立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洋务企业”当中“最为典型”的省份。


  在至今依然时时刺痛国人神经的“百年耻辱”中,工业化是每一位渴望富国强兵者信仰的圣经,工业革命机器轰鸣的号角成为国人耳中最美丽动人的声音。据现在的研究资料显示,自甲午战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湖南工业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几次起落,但无论兴衰,都与战争息息相关。


  时间来到了1949年。此时全省工业总产值仅3.18亿元,工业企业只有水口山、锡矿山、杨梅山、湘永、裕湘和华中等24个不像样的矿山、机械、纱厂以及卷烟、陶瓷企业。其余都是个体手工业,残存着农耕文明的印迹。新的执政者决心改变这一切,和整个国家大政方针一样,“打扫屋子再请客”,一场新的工业运动在包括湖南在内的广袤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一政策的深远影响,贯穿了共和国一甲子的光辉岁月。


  苏联遗产和东南暖流


  在共和国确立内政外交的大政方略之后,苏联在工业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让它不仅在意识形态、同时也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成为国人心目中社会主义至高无上的明灯。苏式工业化体系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共和国努力的方向。在此期间,建国之后的中苏蜜月让苏联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中提供了大量的援助,156个援建项目成为那个时代工业化的标志,这些始于“一五”期间的功业结晶,迄今为止仍有相当部分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这156个项目中,湖南共获得6个援建项目,分别是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原331厂)、株洲电厂、株洲硬质合金厂(原中南硬质合金厂)、株洲洗煤厂、岳阳造纸厂和酃县电站。这其中,株洲占有4席。这使得这个原本距离长沙市区50公里的湘江小镇一跃成为湖南当时最大的工业城市。


  可以说,在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之前,“一五”时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最令人神往的一段时期。这一段时期并不完全排斥市场规律的特征和勤俭建国的作风,使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中苏交恶后,苏联撤侨11万,并带走了几乎所有的设计图纸和资料。但是苏式风格却根深蒂固地存留下来,它与以156个重点项目为代表的工业体系一道,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留给中国的主要遗产。


  出于对工业化梦想的追逐,在“激情燃烧”的五六十年代,中国人试图挣脱经济法则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实现一种神奇的增长率,人们坚信只要再加一把力,一种“历史终结”式的祥和景象就将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呈现。在大跃进期间,邵阳的地方政府与民众豪情万丈——“把地球挖穿,也要挖出矿来”。这种工业狂热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道,成为那个时代热血沸腾的表征。


  1978年成为共和国几乎所有领域的分水岭。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打破了持续20年的沉闷局面。与100年前的洋务运动不同的是,湖南在感受这股东南季风暖流的嗅觉上并不比东部沿海迟钝。


  1984年,中国全面启动国企改革,民间资本日趋活跃。5月,“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立,这便是万科的前身,王石当上了经理。这个冬天,柳传志在北京的一间小平房里开始了联想的创业。在山东青岛,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后来这家企业名叫海尔。


  同样在1984年,年轻的师范美术教师张跃辞去教职,与弟弟一道下海经商,4年后,他们创立了远大空调;而刚刚毕业一年、在兵器工业部工作的梁稳根,与他日后的伙伴——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等人开始谋划自己的事业,这一年,他们成立羊贩子小组去贩羊,最终失败了,但不久后,三一成立。


  苏联遗产和东南暖流,是描摹共和国工业梦想的两支画笔,他们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却又朝着同样的目标。只是如果单从湖南一省而言,苏式工业化建设并未给湖南工业发展带来任何显著的推动作用。湖南省社科院原企业与产业研究所所长史永铭认为,五六十年代的湖南大型工业项目建设,是全国工业一盘棋最好的注解,实则并未让湖南产生配套体系,符合湖南省情的工业企业得到真正发展,还是东南暖流。